分类: 杂谈

  • 传统媒体不适应互联网的表现

    今天和一个朋友聊到Wired的iPad客户端,朋友认为Wired之所以能做出如此优秀的iPad客户端,原因在于他们的内容、员工很早就为互联网,为移动设备做好准备。

    传统媒体,尤其是中国的传统媒体,并没有使用互联网的发展,在内容的制作、编辑、发行上的做法依然很1.0。

    这里简单列举几点,有时间再详细写:

    1、总是希望像以往那样按照内容收费。

    2、用传统媒体的编辑、排版方式来编辑互联网内容,不对互联网读者进行研究,不对阅读体验做优化。

    3、官方网站往往对搜索引擎不友好。

    4、缺乏插图等对报道进行补充的元素。比如一篇介绍某个网络应用的文章,一个插图或链接都没有。

    5、没有为移动设备(比如iPad)上的应用程序做数据接口的准备,以致于移动阅读到来后,传统媒体措手不及,用应对互联网的方式来应对移动设备,用户体验变得更差。

  • 幻想《叶问6》

    前天去电影院看了《叶问2》,和《叶问1》一样,《2》依然利用民族情感来煽动观众情绪。

    《叶问1》里,叶问打败了日本人。

    《叶问2》里,叶问打败了英国人。

    我估计,如果《叶问》要拍第3、4、5……剧情可能如下:

    《叶问3》,叶问参加抗美援朝,打败美国人。

    《叶问4》,外星人侵略中国,叶问将外国人打败,拯救了中国。

    《叶问5》,叶问发现自己是韩国人。

    《叶问6》,叶问发现当年被骗了,他不是韩国人。然后他将欺骗他的韩国人打倒了。

  • 威胁你|的辅导员

    为了减少歧义,我特意在标题之间加了“|”。

    一位网友因为在学校BBS转载了可能吧的文章,被学院的领导找过去聊天喝茶谈心。

    我在大学期间被辅导员叫去谈话无数次,被通报批评了至少5次,被学校BBS封杀了1个ID、1个IP。

    大学里,辅导员或者什么其它的领导之所以能威胁你,因为他们掌握着或许对你来说很重要的那张纸,他们能肆无忌惮地打击你、能毫无顾忌地威迫你,你不得不就范,不得不屈服于他们的淫威。

    大丈夫能屈能伸,在虚假的人面前虚假,并不算欺骗。

  • 2010年目标?

    最近很多人都写了2009年总结和2010年的计划,我也写点东西,作为记录也好,提醒也好。

    2009年对于我个人来说是有突破的一年,我被邀请到Wordcamp、中文网志年会、PLOGit等活动上演讲,我在互联网上做的事情得到了认可,对此我感到高兴。虽然中国互联网每天都被一些无耻的部门强来奸去,但只要有信念,我相信我们这些狗可以吵死他们。

    每年,每月,甚至每天都有人跟我说我在互联网上批评政府一点用都没有,接受现实才是生存之道。

    我是接受现实的,我接受我们正在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的现实,没有英雄能拯救我们,只有我们自己才能自救。你愿意天天挣钱过活,不问世事是你的选择;你愿意在挣钱过程中不让自己麻木是一种选择;你愿意输出价值观,让别人不麻木,也是一种选择。

    无论你选择了什么,你都无法改变这样一个事实:我们生长在一个从小接受洗脑教育,长大后还受到各种无理压迫的无法制国度。

    我不是要去改变齿轮的转动方向,而是试图去寻找更多的人和我一起来改变齿轮的转动方向。

    似乎又把话题往严肃的方向说过去了,让我们聊点轻松的。

    可以预见,2010年我将会很忙,我希望自己能专注到某一件工作之中,写博客的经验告诉我,只有专注+坚持才能获得一定的认可。

    2009年我收获了很多,明白了很多道理,深切体会到了文字的力量。

  • 的地得

    昨天读到一篇文章,里面“地、得”二字全用“的”字替代,我没有读完,读了一半就不想看了,因为在我的想法里,“的、地、得”这3个字的意义是完全不同的,是不能混乱使用的。

    比如以下这个句子:“他喜欢猛烈DE运动”。

    这里面的DE到底是“的”还是“地”呢?

    如果是“的”,句子的意思是表示“这个人喜欢猛烈的运动项目”;

    如果是“地”,则表示“这个人喜欢以剧烈的状态去运动”。

    再看如下这个句子:开心DE笑起来。

    这里面的DE到底是“的”、“地”还是“得”呢?

    如果是“的”,句子的意思是表示“感到开心的那些人笑起来”;

    如果是“地”,则表示“一个人感到开心,他笑起来了”。

    如果是“得”,则表示“一个人开心到某种程度,从而笑了起来”。

    “的”跟在形容词后面、名词前面,“地”跟在副词后面、动词前面,“得”通常用在表示程度的短语里。

    因此,“的、地、得”不分会导致文字出现歧义,这3个字不能混乱使用。twitter上有人告诉我,有些地区的老师教育学生不需区分这3个字,我认为这是一种文化的退步。

  • 《蜡笔小新》之父去世了

    《蜡笔小新》对于80后来说,绝对是不陌生的,无论是粤语版、普通话版、日语版,亦或是漫画版、电视版、剧场版。

    这是我最喜欢看的漫画,没有之一。

    刚看到新闻说警方在山里找到《蜡笔小新》作者臼井仪人的尸体,基本上可以确定他已经离开了我们。

    香港的本港台很早就开播《蜡笔小新》,实际上《蜡笔小新》是臼井仪人1990年就创作出来的了,目前在日本发行了40多册,但在中国大陆发行的只有32册,这32册我都有收藏。

    小学的时候,香港热播的动漫伴着我长大,《叮当》、《龙珠》、《蜘蛛侠》、《蜡笔小新》……这些动漫里面,《蜡笔小新》我是最不能不看的,能看的我都会打开电视去看。

    《蜡笔小新》实际上不是一部小朋友可以直接看的动画,我不知道为什么它被引进中国后就被认为是一部小朋友动漫,或许在传统的眼光里,动漫就是给小朋友看的。但是,香港播放《蜡笔小新》的时间多是晚上10点之后,并打上了“家长指引”的标记,意思是没有家长的指引,小朋友不要看这个节目。

    (更多…)

  • 造势

    人民日报8月24报道

    法新社日前报道,由于觉得媒体上负面新闻太多,美国佛罗里达州的一个12岁男孩马克斯·琼斯创办了“今日周末新闻”网站,专门报道令人鼓舞的新闻。当前,该网站每天的浏览量已经达到5000人次,人们在这里还可欣赏到琼斯撰写的评论。

    媒体研究表明,西方一些媒体长期热衷报道负面新闻,受众对此日益厌倦。2006年,英国 BBC网站所做的一项有关英国人幸福感的在线调查显示,许多英国人认为,媒体报道了太多的负面新闻,给受众提供的是“由恐惧、担忧和疑虑组成的大餐”。对 社区犯罪、政府失职的渲染,对政治人物的嘲弄和菲薄,以及对全球变暖等危机性话题的夸张描述,“让英国人感觉很糟糕”。

    美国的雅虎网站也曾就新闻对社会心理的影响做过一个在线调查。结论是,很多美国人觉得媒体报道了太多消极的东西。有的网友说:“媒体让人们觉得世界正在分 崩离析,疾病、战争、环境恶化……这些消息让一个原本快乐的人变得压抑和沮丧。”一些人干脆说自己现在已经不看新闻。有人质问:“以前那些有关我们身边的 英雄的报道都哪里去了?”

    (更多…)

  • 高考报什么学校好?

    昨天晚上一个哥们打电话给我,说他女朋友的弟弟今年高考,分数估计比重点线多30分,问我有什么报考建议。

    想了一下自己的经历,当年我的高考和现在的不一样,当年我们是5月报志愿,6月考试,接着就是等待录取通知书。也就是说,高考前我们要估计自己的能力选报大学。

    而有些省份是考试后、出分前报志愿的,有些是分数出来之后才报。不管是哪种方案,其实都带有赌博的性质,除非你特别牛逼。而我是属于特别不自信的一类,所以当年报考不敢报更好的大学。

    昨天我跟那个哥们说,一定要报外省的大学,而且要尽量要去大城市,不要像我当年那么傻。我的建议是,首选北京、武汉。

    对于广东的考生来说,想出省的不多,我们班当年60多个人,实际到外省读大学的好像不到10个。

    我不知道是否整个广东都那样,至少我们那边的人对北方人存在一些偏见,也对“北方”的地理划分存在偏见。你在这个环境中长大,必定会被这些偏见所感染,以致于产生一些思维定势。

    要破除这些思维定势,最好的方法是到外省读书。

    到外省读书带来的好处远远比“上大学”要多,重点在“外省”上面,因为你需要面对另一种或多种文化。当然,校园不能说是这个地区的全部。但至少,你身处异地了。

    而且,你在一个地方呆了十几年了,不想换一个地方享受一下新鲜感么?